讓我們回想一下生活周遭常相處的人,當中是否有個超怕癢的人,也有個即使被搔癢仍不動如山的人?是否有個碰到一下就喊痛的人,也有個已經撞到瘀青卻渾然不知的人?如此奇妙的現象其實都跟我們的「感覺閾值」有關,每個人對於相同程度的觸摸、撞擊可能產生不同的解讀。今天我們來討論孩子「對於觸覺過度解讀」可能的行為表現。
 

《觸覺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觸覺是人體分布最廣的感覺系統,孩子透過觸覺辨識外在刺激於皮膚的位置、頻率,並以此接收空間上及時間上的訊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對於觸覺的敏感度及精準度也會提升。

 

《每個人對觸覺的接受度不同》

其實,大人們也會有自己不喜歡的感覺(如:不喜歡毛毛的衣服、黏稠的口感),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每個人的觸覺閾值不同,在相同程度的觸覺刺激下,每個人的解讀可能有所不同,進而產生討厭或喜歡「這個感覺」的區別。而討厭某種感覺」和「觸覺防禦」的不同之處在於,面對不喜歡的感覺時能自己找到解決及調適的方法,且不會有過度激烈的情緒反應(如:不喜歡黏稠口感的人在選擇食物時就會自行避開、不喜歡毛絨材質的人若別無其他衣服的情況下,穿上此材質也是可以接受的,且不會有劇烈的情緒反應)。

 

《什麼是觸覺防禦?》

觸覺防禦屬於感覺防禦的一種,也是感覺調節障礙中最常見的。有觸覺防禦的孩子對於無害和不刺激的感覺會出現負面反應

  1. 逃跑反應:分心、引開他人注意、用言語轉移(如:我好累我不要了、這好無聊哦)。

  2. 害怕反應:不願意嘗試、哭鬧、用言語拒絕(如:我不喜歡、這個我不行啦)。

  3. 抵抗反應:憤怒生氣、對他人出手、用強烈的語氣表示(如:你不要強迫我、我就是不想)。
     

觸覺防禦的孩子對於碰觸身體這件事非常抗拒,即使是最親密的照顧者,與孩子有肢體接觸或需要建立親密關係時,孩子仍會有退縮、逃避、負面情緒等表現,進而影響社交互動情緒表達表現。

 

 

《觸覺防禦的常見表現

  1. 對物品質地挑剔:孩子表現出不願意碰觸特定材質(如:毛衣造成癢癢的感覺、不願赤腳踩草地/沙堆)、特別喜愛某種材質(如:金屬冰冷的感覺)。

  2. 厭惡身體被碰觸:排斥會碰觸到身體的活動(如:洗臉、剪頭髮、剪指甲),甚至對於他人非惡意的碰觸產生反常的過度反應,這可能導致孩子喜愛獨自玩耍,避免與他人有肢體上的接觸。

  3. 不喜歡會弄髒的手工藝:孩子討厭使用膠水、雙面膠、黏土等材料,非常在意手上是否沾到東西,若沾到東西可能要求馬上洗手。

 

《觸覺防禦該怎麼辦?》

根據以上的表現可以大致推測孩子是否具有觸覺防禦,但需要注意的是,若行為只出現單一次或只出現短暫時間(如:一兩天),則孩子的狀況不適合歸類為觸覺防禦,以感覺統合理論而言,觸覺防禦需符合持續性厭惡及負面情緒反應的條件。

陪伴觸覺防禦的孩子,家長可試著:

  1. 在必要性的觸碰前先告知孩子,讓孩子能為即將接收到的觸覺刺激預作準備。

  2. 善用按摩或擁抱等深壓覺輸入幫助穩定情緒。

 

孩子遇到討厭或不喜歡的觸感時,建議家長引導孩子自主表達,練習說出「我不喜歡⋯⋯的感覺」,並可在日常生活中試著先降低此感覺的接觸頻率及強度,由少量感覺刺激輸入慢慢增量,逐漸增進孩子對特定感覺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