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看過有些人不時會出現晃動頭部或身體的行為?總是在閒暇時刻不停地敲自己的頭,即使出現傷口也持續敲打?一直重複地唱歌或唸同樣的一句話?這些看似危險又怪異的行為被稱為「自我刺激」。

 

《什麼是自我刺激?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

自我刺激行為源自於自身的感覺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透過不同的行為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我們可以觀察到感覺需求未被滿足的這些人除了有強烈追求感覺刺激的行為之外,被阻礙時甚至會出現強烈的反抗情緒。

 

哪些人可能會有自我刺激行為呢?當一個人的感覺閾值比正常人高時,就需要透過更多的感覺輸入來彌補。這些刺激行為多來自焦慮不安的感受,所以在緊張的時候會導致自我刺激行為出現的頻率變高。

 

 

《常見的自我刺激行為

我們的身體有七大感覺系統,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本體覺,在每種感覺上都可能表現出自我刺激,也有可能個別感覺系統沒問題但是在整合方面出現問題。因此,根據每個人對每種感覺的閾值高低,會對應出不同的行為表現。

 

假設一個人的前庭覺閾值較高,那他的表現可能會有喜歡搖頭晃腦、喜歡大怒神或雲霄飛車等,因為他的閾值比一般人高,所以需要更大量的感覺輸入來滿足需求。

 

《自我刺激如何滿足?疏忽會怎麼樣?

首先,我們需要探討是哪個感覺閾值過高導致自我刺激需求大增,再針對不同的感覺對應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滿足感覺閾值,一般常見的自我刺激為本體覺、前庭覺。

*本體覺的自我刺激:可以透過運動的方式增加本體覺輸入,例如:打籃球、跆拳道、攀岩等。

*前庭覺的自我刺激:可以透過快速旋轉、前後移動的方式增加前庭覺輸入,例如:盪鞦韆、跳繩、跳舞等。

 

若疏忽來自大腦內對於感覺的需求,則依據每個人的需求大小可能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在吃飯時出現對於本體覺的自我刺激行為,則可能影響到當下的活動持續度、注意力、情緒控制、社交互動…等,無法完成吃飯的任務。

 

《如何面對自我刺激行為?

很多自我刺激的行為在外人看起來是非常奇怪的,也會連帶影響到人際社交的層面,因此透過一些有意義、功能性的行為來取代這樣的自我刺激行為,建立適合自己替代方式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人時請不要給予異樣的眼光,尤其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自我刺激行為,他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替代技巧、透過感統活動學習調節感覺閾值,而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因此了解他們為何會有這些舉動的原因耐心地給他們多一些時間調適整理,都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喔!